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新闻 >> 新闻库 >> 上海 上海 综合新闻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书札里,文徵明们的另一面

        作者:金懿诺2017-09-26 09:05:04 来源:中国艺术报

          (1/2)文徵明致妻札

          (2/2)吴宽致欧信札

          中国美术家网--让艺术体现价值

        ——从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说开去

        书札,就是亲笔写的信札,是人们互通消息的工具,也是承载一切美好感情的使者。在中国古代,书信被喻为“锦鲤”“飞鸿”“青鸟”“彩云” 。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明代名人书札,尤其是明代吴门地区书画家的信札,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异常精美。即日起至10月22日,上海博物馆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,系统地展出明代吴门书画家的书札,举办“遗(音wèi,作者注)我双鲤鱼——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” 。展览遴选馆藏明代著名书画家书札精品49通,分为“世俗生活”与“艺术世界”两部分,向观众展示了吴门书画家历史与艺术的双重价值。


        吴门书画家的“朋友圈”


        精神桃源的吉光片羽


        在“世俗生活”部分,吴门书画家揭去了艺术家的神秘面纱,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,谈笑有鸿儒,往来也有白丁的日常。时代的风云与碎屑他们无不沾染,生活的甘醇与涩苦他们俱都承担。如《文徵明致妻》札是文徵明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,主要内容是询问家中事宜,银钱是否够用,并且叮嘱妻子叫家人在银钱上不要计较,是极其家常的一封书信。


        这些书札也反映出了一个吴门“朋友圈” ——书札里有一部分反映的是他们之间的交往和馈赠。展品中, 《吴宽致欧信》札曾经为吴湖帆收藏,他将其定名为《唐寅乞情帖》 ,内容涉及了明代著名的弘治科场弊案。弘治十二年,唐寅因科举案被牵连入狱,发落到浙江充当吏役。吴宽是唐寅的同乡,其时在京为官,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浙江的同僚,请求他照顾即将到来的唐寅。信中吴宽言辞恳切,一再为唐寅申辩冤屈,流露出对其无限的同情与惋惜,这通信札能看出吴宽对后辈的关怀与爱护。从艺术造诣上看,吴宽书学苏轼,意态宽和,颇有法度;从书法上看,整通信札字距绵密,字迹紧凑,点划微腴而提按自然,墨色由浓而淡,可以看出吴宽书写时的急切之情。


        艺术家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,日常生活之外能为自己营造出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,展览第二部分呈现了他们的“艺术世界” 。这些信札宛如他们精神桃源的吉光片羽,可以让我们从中一窥明代吴门画派的精妙。


        如展品《文徵明致明甫》札这封信是文徵明写给一位亲戚的。信中首先以亲友的身份对他在官场中的进退行止表达了问候与关切,随后提出想向他借元代大画家王蒙的《剑阁图》临摹,最后又提及为兄弟画扇面,特别指出虽然画得不佳,但确定是自己亲笔所作。可见,在文徵明尚且健在的时候,他的作品已经有不少代笔或者作伪的情况了。


        祝允明被认为是明代书家第一,才情风流,性格倜傥不羁,书法上诸体皆善,面貌多样。诗作中时有宫体艳词,歌女美人。此次展出的《祝允明刘姬词及致朱凯》札其实是两件作品装裱在了一起。其一是祝允明代一刘姓女子写怀失约情郎的小词,另一件是仿照齐梁时期的宫体诗而写的诗歌,向友人朱凯求教。难得的是,两者都是小楷,并且是两种不同的体貌,刘姬词学钟繇,宫体诗学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,都是祝允明小楷书的精心之作。


        这些书札为我们营造出了吴门画派书画家提携后辈,在艺术上不断精进的面貌。这也是吴门得以聚集人才,形成一个影响广大的艺术流派的原因之一。


        “小鲜肉”的缺钱焦虑


        并非完全字如其人


        书札因其鲜活地反映当时人的真实生活状况,又因其独具的艺术特色与魅力,为后人研究美术史提供了兼具历史和作品的双重价值。此次展览负责人、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研究员孙丹妍认为,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书札了, “中国古代的文人、画家,包括吴门的这些书画家,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首先并不是艺术家,而是文人。他们首先是写文作诗,所以文章和诗歌是他们讨论比较多的部分。另一方面,书札往往记录了很多私密的资料,这些内容是史料里通常所不包含的,因此是很珍贵的资料库。书札里展现的这些书画家有着与艺术界中可能完全不同的一面” 。


        如展品《王宠致王守》札是王宠写给兄长王守的一系列家书,所述历历也都是家中琐事。作为和陈淳并称“双璧”的王宠,历史上是一个有才气的“小鲜肉” ,书法也是很潇洒的感觉,有很绝俗的气息,但在这封信里谈的事情就不那么绝俗了:信中一是得意于告之哥哥自己将家里的田地重新分配租赁,今年收成很好不亏钱了,其次是向哥哥诉苦家里缺钱,向外借了多少钱。可见现实生活中的他一直处于这种焦虑的状态之中,而非在艺术世界中表现出的那么超凡脱俗,甚至还要考虑怎么才能收支平衡,把日子过下去。生活坎坷艰辛溢于言表,并非是一尘不染,信札为书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:也并非完全字如其人。


        其实书札收藏在民间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,自纸张取代竹简成为日常文字载体之后,就有人将书札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。《淳化阁帖》就是宋代内府将古代著名书家的墨迹双钩描摹之后,刻在木板上做成的拓片。在《淳化阁帖》的拓片里,至少有1 / 3是书札。书札收藏在民国年间有一个高潮,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有一些大收藏家很热衷于收藏书札,如钱镜塘先生、张珩先生等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,由于各种原因书札收藏没有得到延续,很多个人把藏品捐给了国家,如张珩先生的收藏都捐给了故宫。近年来,书札收藏作为一个小众但极具文史价值的门类,愈来愈受到藏家关注。2010年,王羲之的草书《平安帖》更是拍出了3 . 08亿元的天价。当然也出现了入选2013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的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,杨绛先生提起的这宗诉讼,让书札收藏拍卖广为公众所知。


        书画家日常书写的书札在今天看来其内容和承载这些内容的形式,包括信笺用纸都是艺术性的体现,这是书札欣赏与其他展览最大的不同之处了。他们曾是今人眼中艺术史上的大家,沉浸在自己的桃花源中,正是由于他们留下的这批鲜活的书札作品,才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悲欢离合,这才是他们真正的艺术人生。


        责任编辑:静愚
      相关内容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讯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122(s)   13 queries
        update:
        memory 4.305(mb)